背景材料: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牵头,上海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于2019年起作为参编单位之一参与《中小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服务机构规范》以及《中小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实施规范》的编撰工作。前后经历疫情,历时两年,“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系列团体标准”于2020年10月30日正式发布。近日作为“中国国际教育年会”平行论坛之一的“2021年研学教育发展与合作研讨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主题为“双减政策下,创新研学发展,助力素质教育”,旨在贯彻党中央教育方针和国务院对素质教育的指导意见,落实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精神,共同探讨新时代下研学教育的创新与融合,搭建研学项目合作平台,推动研学教育领域发展,全面提升素质教育。
研讨会以“双减政策下,创新研学发展,助力素质教育”为主题,邀请权威专家及知名学者围绕研学政策、内涵建设、课程创新、专业培训、营地教育、素质教育等热点话题,分析当下研学旅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优化升级研学行业建设,探讨可持续健康发展。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余有根、文化和旅游部人才中心党委书记刘占文出席会议并致辞。
余有根副秘书长表示,自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来,各地大力推动地方研学发展,已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研学成果。研学旅行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越来越受到学校、家庭、社会的认可和重视。对规范和引导中小学学生研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促进研学教育和学校课程的有机融合、建设一批安全适宜的中小学生研学基地、打造一批示范性研学精品线路、开发一套服务素质教育的研学精品课程、培养一批更加专业的研学导师以及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责任体系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刘占文书记表示,“双减”政策对宏观的社会教育进行了有效的调整,对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避免短视化、功利化的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为素质教育的开展和研学旅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会议邀请了国家督学、原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郑增仪先生做主旨演讲,演讲主题内容“加强研学实践,落实教育方针”中对研学旅行的定义进行了讲解,研学旅行是实践教育活动,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
郑增仪先生强调,研学旅行是教育,不是旅游。研学实践课程要抓住“双减”和“5+2”开拓进取,要将研学实践课程引入到“5+2”当中,可以根据学校需求开发课程(艺术、体育、科技),为培养学生养成好习惯,提高学习能力起到促进作用。研学营地则应该充分利用基地营地开展劳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实践教育,研究所所长、国际比较与对外交流部主任王晓燕女士所做的“以创新融合推进研学实践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演讲中提到近五年来研学旅行发展迅猛,已成为横跨教育、文化、旅游、生态环保、国防科技等诸多领域的一个新兴行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为加强研学旅行专业人才培养,2019年教育部增补设置“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告知专业。培养从事研学旅行运营、设计、咨询、营销、方案实施等工作的技术技能。华南师范大学的2022年招生简章中,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新增设“研学旅行与旅游教育创新”专业。
会议期间,中小学生研学教育服务项目首批技术专家名单正式发布。入选专家由地方教育局、地方协会、院校、行业机构的20位代表构成。上海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的寒明君老师也荣幸的在列首批技术专家名单。
(前排左二——上海协会技术专家寒明君老师)